常見問題

  • 台灣「慰安婦」人權運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1991年8月14日韓國「慰安婦」受害者金學順挺身而出,向世界揭發「慰安婦」制度,這個二次大戰時對女性人權嚴重侵害的罪行才被公諸於世。婦援會即於1992年設立「慰安婦」受害者申訴電話,此為台灣「慰安婦」人權運動之開端。

  • 台灣的「慰安婦」受害者有多少人?
    透過婦援會申訴專線及專家學者經過電話、訪談、資料比對,確認曾經擔任過「慰安婦」的受害者共有59位。
  • 台灣的「慰安婦」阿嬤還有幾位在世?
    婦女救援基金會所知台灣僅存的最後一位前台籍「慰安婦」阿嬤,於2023年5月10日晚上蒙主恩召,享耆壽92歲。
  • 阿嬤們有和日本政府打官司嗎?結果如何?

    婦援會在1999年帶領9位台灣「慰安婦」受害者代表前往日本東京法院提出跨海訴訟,歷經2002年一審、2004年二審、2005年三審敗訴定讞。其他各國「慰安婦」倖存者對日訴訟的官司最終也都敗訴。

  • 還有繼續幫阿嬤跟日本政府要求賠償和道歉嗎?

    儘管大部分「慰安婦」阿嬤都已凋零,婦援會依舊每年透過舉辦「814國際慰安婦紀念日」抗議行動和其他活動,對日本政府表達訴求,也持續與其他「慰安婦」受害國的支援團體進行國際串聯。

  • 成立博物館的目的是什麼?

    希望有一個固定館舍能夠保存及展示「慰安婦」史料和倖存者的生命故事,讓民眾看見阿嬤們超越創傷後所展現的勇氣與力量,並持續思考關注當代女性人權議題,讓「阿嬤家」成為與社會大眾對話及教育下一代的平台。

  • 阿嬤家如何選址?

    2016年,婦援會在籌備博物館的過程中經歷許多波折,最後我們靠自己的力量在台北大稻埕找到一棟百年建築,由於有好幾位「慰安婦」阿嬤年輕時都曾在大稻埕附近生活過,再加上此棟建築的屋內正好有一面和平鴿牆,相當符合「阿嬤家」想傳達的精神,於是承租下這棟建築做為「阿嬤家」的館所。由於因財務、疫情還有租約到期的影響下,在大稻埕的舊館於2020年11月7日忍痛宣布暫時休館。

    2021年,阿嬤家在新館址重新開幕,沿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這個名稱,和舊館一樣都位在大同區,這一帶是台北發展最早的區域,如迪化街、孔廟、保安宮都座落於此,其中大稻埕更是繁華一時,阿嬤家在這充滿歷史、文化的人文薈萃之地重新開放民眾參觀,顯得格外有意義。

  • 為什麼用蘆葦來做博物館的象徵?
    「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聖經 馬太福音 12:20》。婦援會於2013年出品的「慰安婦」紀錄片《蘆葦之歌》,即是以「蘆葦」這種植物「堅忍」的特質,來象徵阿嬤們堅強、勇敢,為女性人權發聲的精神,也因此,當博物館成立時,亦延續這個概念。
  • 為什麼你們說到「慰安婦」都要用上下引號表示?

    「慰安婦」是二戰時期日軍為了美化他們將女性充當性奴隸所創造出來的名詞,但「慰安婦」又與其他淪為戰爭性奴隸的女性不盡相同,她們是日本以國家力量系統性介入及管理的,有其獨特的性質及歷史意義,因此,我們會在使用時加註上下引號,表示這是一個特殊的專有名詞。

  • 為什麼你們不立「慰安婦」雕像紀念阿嬤?

    韓國以「慰安婦」少女雕像做為其抗議訴求的精神象徵,但各國作法未必相同。我們認為紀念阿嬤可以有很多種形式,雕像並非唯一選擇。婦援會成立「阿嬤家」就是以紀念阿嬤們為起點,更融入性別平權、女性人權等議題,進一步推廣人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