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館介紹

設計理念

由於新博物館的空間和佈置與舊博物館有較大不同,我們特別邀請了具有豐富博物館陳列設計經驗的林志峰先生和友信設計團隊,創作了一系列圍繞阿嬤們的生活史和受害人的視角,將阿嬤家的精神跟理念完整的傳承下來。

設計團隊運用空間元素:房⼦、茄芷袋、鐵⽅管、繪本、聲⾳的管⼦、⾦屬網,視覺平面則用「蘆葦」、「蝴蝶」元素。蝴蝶象徵「慰安婦」阿嬤們破繭而出重獲自由與尊嚴,而蘆葦有如阿嬤們捍衛自我、堅毅不拔的精神。​

用色選擇

在藝術治療工作坊中,阿嬤們的用色多半為明亮、繽紛、溫暖、飽和的。 因為懷念年少青春時光,嚮往能夠回到那個快樂純真的自己。展板的調性以阿嬤們的用色及粉蠟筆筆觸的質感著手,代表阿嬤們心中最美好的記憶。

背景圖像轉化

以「網點」的想法,轉化成單純的符號, 配上現代化的字體及色彩表達時代感, 並應用透明度,製造出微微的超現實感。

主題版

整體構想以阿嬤們心中的青春美好時光為主軸, 說明板造型即以阿嬤們青春時代的梳妝台、鏡子發想, 擷取並簡化其造型後作為本展的主題及子題板外型。

博物館內有常設展與特展,常設展有四展區。進入博物館後各區都有設計師精心設計的「聲音管子」,利用話筒的概念讓大家彷彿穿越時空與阿嬤們對話,聽到阿嬤們的內心的聲音,並慢慢跟著走入這歷史的長廊。

常設展區分為「認識年少的阿嬤們」、「誘騙與脅迫」、「我們就是她們」、「面對歧視的韌性」,每個區域都有不同的設計意象。展區的鐵網有如阿嬤們遭誘騙成「慰安婦」時,被禁錮的人生如牢籠般無法逃離;房子以及皮箱串聯家的意象,象徵劫難後終於回到家的溫暖以及封閉自我的衝突;阿嬤們的藝術創作更代表人生過程中面對歧視的辛酸,經過身心工作坊之後擁抱傷痛、接納過去。每個展區都有其傳達的深刻理念,參觀博物館的同時讓大家跟著阿嬤們的人生軌跡,一步一步感受他們的種種遭遇以及心境上的成長與改變。

起始區-請聽.傾聽

靜下心來,請用耳朵聽她們的聲音,請用心傾聽她們的故事!

A區-認識年少的阿嬤們

阿嬤們出生於日治時期,當時女性受到父權文化及殖民政府雙重壓迫。女性普遍受教育機會低,而出生在貧苦家庭的女孩可能被出養,成為養女或童養媳。她們除了下田耕作、操持家務、照顧家人外,需出外謀生,但多半擔任勞動、服務或技術性質等低階工作。

B區-誘騙與脅迫

「慰安婦」是二戰期間,日本帝國以國家動員的力量,結合官、軍、商等單位,以各種誘騙與威脅的方式,讓經濟弱勢的年輕少女成為軍隊性奴隸。

C區-我們就是他們

阿嬤們是生命的勇者,她們遭受到的性暴力與歧視對待,至今仍以各種形式持續發生。我們承接她們的勇氣,是滋養,更是前進力量。

D區-面對歧視的韌性

遭受各種歧視的阿嬤們,展現不屈不撓的韌性。即使處在困境中,都能堅強、勇敢,以不同形式為女性人權發聲。阿嬤的精神正如壓傷的蘆葦,仍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不會吹滅。

59位阿嬤的紀念牆

戰爭洪流所沖散的青春

性別人權所遭受的迫害

一段「慰安婦」的歷史記憶

一處匯集女性生命力的阿嬤家

穿越了傷痛、與生命和好

阿嬤們蛻變成美麗的蝴蝶,用盡生命的能量

在蘆葦花中自由、和平的飛舞